2012-05-15
給(將)在攝影裡面的朋友﹣﹣(下)
接續給(將)在攝影裡面的朋友﹣﹣(上)分享了筆者在攝影媒介裡頭的一些體會。
承上回「當面對讓你產生拍攝衝動的人和事,並拿起照相機要拍照的時候,先停下來,找另外一個角度才按下快門。」建議大家在影像生產工具先進到幾可無視媒介基本操作的今日,以認清及處理拍攝慾望及企圖,作為進入攝影的第一步。
回末提到:「拍攝之前,好好跟你的被攝對象談話;跟你的朋友談話,跟花朵談話,跟你眼前盤裡的美食談話,方好實結地按下快門。」;所謂「談話」,其實直接對應拍攝者對被攝體的感應。為朋友拍照,她今天心情如何?她身處的這個她方與她的關系如何?她喜歡嗎?她喜歡你嗎;你去拍小花,那是在石縫中野生的花朵,還是園丁有心的栽種?小花喜歡在這生長嗎?它在努力尋找水源求生長還是在花園中每天都被肥料喂得飽飽?或是為了人們大堆頭賞花,悲傷而生。
說到這兒,大概你會說那跟攝影無關。或許你對了一半,那是關於拍攝者自身與外間的聯繫,關於拍攝者如何去看去愛這世界的一事一物;如在早前的文章中稍稍的提到,這點將直直的從最誠實的照片中反映出來。正如荒木老頭所說,構圖就是去拍自己所喜愛的,而不拍自己所不喜愛的,讀者是確實能從照片中讀到拍攝者的拍攝動機和個性的;因此,當拍攝者失去了對自身的覺悟,攝影卻比其他媒介還要確切地將拍攝者的自身忠實重現(represent)之時,拍攝者所有一切,都將赤棵於人前。
我認識好些朋友,對攝影技巧、工具運用等都不求甚解,卻每天拍出觸動許多人心的照片,這正正源自心裡有愛。或許他/她們只為記下快樂的時刻,卻比好多扭盡六壬,特意追求卓越的攝影師的照片好多了。然而話說回來,當你確信攝影是表現自己藝術的媒介,卻要像她們般單純的處理照片的構成,是非常困難的。技巧可以透過時間掌握,然而最重要的卻可能是覺悟和自省;再者使用手法與種種 finishing technique 時,不免會留下更多的符號讓觀者讀到,要好好平衡著實難上加難。這種境地,大概並不是單單熟悉符號學 (semiotics) 與攝影傳統技藝就能達成。
視界可以透過別人的眼睛去擴闊;自己的路,還是要靠自己去走。
圖/文:Ron Lau
--------------------------
Ron Lau - 現從事碩果僅存的菲林相機研發工作,希望每天都多看新物事
逢星期二 VAPIN 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