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美學觀「侘」「wabi」也許是愛art朋友,很喜歡的概念。有趣的是,這不是用文字就能表達得好的詞語,因為wabi包含了禪意,並不能把「理想界」的概念用「世俗」的詞語表達得圓滿。
Wabi的概念,通常會從茶道與茶師千利休(sen rikyu)一併了解。約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岡倉天心把wabi翻譯予外國人看,就以「imperfect」解釋這字。由於西方人根本沒有東方人這樣的觀念,怎麼來看,「imperfect」總不能把wabi解釋得好。
「侘」是從茶道而來的思想,如把「侘」一字拆開來看,就是人與宅,其他什麼也沒有。正是由於它的「虛空」,身處茶室之中,個人五感清空澄明,才能感受到身邊的富足,imperfect的不完美引伸到個人知覺的跳躍。這不是一種數學邏輯就能解釋的概念,諸如為何負可以得正的問題都會失效,這是以心感受的一個字。因此茶道常說的茶之心,從製茶到品茶間,令個人精神提升到極致,追求所謂的「和、敬、清、寂」。前兩者是講求與茶客的關係,後兩者則是個人的精神修為與領悟。
茶室的裝飾去蕪存菁,只有一朵花束與畫卷作空間的點綴,茶師珍惜當下與茶客的瞬間,僅從「茶與空間」把人的心思帶往深處。無邊界的想像世界中,在室者從簡僕思考豐盛、從不足思考豐足。這樣的思考跳躍,wabi把人與空間的偶合,引領到極廣闊的無垠領域。
要從現實中找wabi的例子,無印良品便運用wabi作設計理念,諸如「無包裝就是包裝」、「少就是多」、「不張狂而充滿活力」之類的思考,便是原研哉對wabi的領悟。引伸到Apple
的產品設計、或李小龍的截拳道(如寸勁、清空思想、如水一般)都有wabi的影子。
Kill bill的寸勁 |
然而,把Wabi融入生活,並且融匯貫通,其實是很深的概念,如經濟學中的節省資源、環境
學的環保、 政治學的文宣、飲食的節制、藝術與設計的表達精準、宗教觀的個人處世、人倫關係的相處道德等等都可以滲透wabi的思想。在乎個人有否察覺它的存在可能。
如日本的小泉首相就曾說「請用一張a4陳述你的政綱」,後來a4也嫌多,「請以一句說話表明你的立場!」這種政治手腕令他個人充滿魅力。
----------------
話說回來,wabi背後的思考與聯想空間,日本創作中也能找到,可見創作人對這種精神生活有種不自覺的追尋與嚮往。筆者會以「間」來說明,這可以停頓的空間、交接點或準備期間來解釋。
柔道與劍道者進入道場前,會閉目清除雜念,才開始活動。這是一個「間」;日本的演唱會中會有所謂的「間奏」,通常會是純音樂的演奏,其間既會介紹表演人,又令歌手有片刻的「停頓」與休息,以達到更佳水準(這不能以放break對譯);到日本的寺院參觀,必須通過走廊才能入寺院,當中的走廊是「間」的例子;日本的玄關,是室外與室內的交接點;鳥居是神界與俗世的分界。日常用語中又以「間に合わない」說話意指我趕不上。可見,「間」既可形容可見的現實世界,也連接不可見的精神世界。
為了製造「間」,一個「升呢」的空間與心靈跳躍。日劇或電影都會找到這樣的例子。
前幾年香港也有播放的日劇「女王的教室」,劇中的學生必須要輪流當值日,負責當天課室整理,諸如把老師的講台與地下擦得一乾二淨,既是對上的尊重,也是把一個空間「清空」,去除雜念。然而,女老師惡過老虎,就把值日生的失職當頭捧喝,「壁報上的日歷放歪了,這樣的狀態,怎樣上課!?」
言下之意,就是「間」做得不足,呢升不了,課堂就上不了。
黑澤明於九十年代的電影「八月的狂想曲」,也有「間」的例子。
拍攝鄉間的一幕中,劇組人員搭建一所木屋,屋中的道具除準備妥當外,就連茶壺中的茶葉也一併準備好。然而,拍攝根本不會拍到一個茶壺,更甚內裡的茶葉。這除了是一份執著
外,其實是對「間」的要求。
筆者最近看「間」的例子,古時日本人從中國學會漢字,一個「間」字已包含了這樣多的思考,去繁就簡,這其實己是「侘」(wabi)的過程了。
Text:Jos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