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期訪問 鄭家榆 (上),為令讀者更認識藝術家本人,是次對談先介紹幾件有代表性的舊作,另對香港藝術教育交換意見。
kawah :先說你那件尚在進行中的"拾回的菲林"(http://qr9wr1hi9ty3dd2.tumblr.com/),很多人聽過個concept都話正,我覺得或多或少因為這很能hit中本土文化界的懷舊主題,我知這不是你的故意計算......但對於"懷舊"你有什麼想談?
鄭家榆:我唔覺,咁講都未免太膚淺。而且懷舊一旦流於鄉愁式,就只會滋養對英殖時期嘅美好回憶(而無晒衰嘢,如一切美好回憶般虛假)同埋歌頌以為「個人努力就是一切」嘅獅子山精神。香港唔單只無藝術史,就連香港歷史都被簡化論述為「小漁村經濟起飛變國際大都會」。黃子華話齋,香港只係轉會(唔係解殖)。(編按:出自演出"秋前算賬", 1997)
至於執菲林,純粹八卦。同埋,我唔執啲菲林,一個唔覺意就會走光,乜都無晒。
Kawah:咁我覺得,啲菲林唔晒出黎咪仲加美麗 ... ...
#890604 |
所以唔特別覺得要實體嘅物件做作品,但之後要展覽時就諗,印出嚟偏色其實係一個詮釋問題,printer 點樣詮釋個顏色碼。
鄭家榆:源自另一件未完成作品(其實呢件都未完成),嘗試喺小畫家將細字放大(啲字會變到一塊塊,參考附圖)睇下化約到點先睇唔到啲字。發現當一個字失去咁多細節資訊之後仲辨認到,覺得好神奇。類似係想摸下呢種媒介嘅極限,用最少資訊表達最多訊息,或者加入大量雜訊但又唔影響訊息內容。
鄭家榆:呢件都幾無聊,中學空堂時見到牆有裂痕會畫多幾條上去,啲枱有 cutter 用過嘅痕跡我又會加多幾條。
咁喺大學空堂去到圖書館張枱見到膠紙痕,自然又好順手畫多兩條。(聽講藝術原初係要模仿嘛。)
Kawah:呢件好講手藝,我想起名畫"繪畫的起源"
鄭家榆:其實好易畫。
Kawah:縱觀以上,你的作品都很minimal
鄭家榆:唔好見到作品無嘢就以為係 minimalism, minimalism 唔係淨係「無乜嘢咁/無印」嘅感覺。其實教小朋友畫畫就梗係畫唔到 minimalism(編按:你教過畫未?(上) ),好有系統去教都未必得。就算係教大學生畫,如果唔重視工藝、技巧,又唔知脈絡的話,咪又一樣徒具形式。中二嗰陣,學校教 abstract expressionism,梗係咩都唔知,只係見到 Jackson Pollock 潑下油(學校又好似有張大畫係咁掛咗喺度-當然係同學作品),去到中六先知到底發生咩事。
Kawah:這題目可廷伸到本人都持續思考的藝術教育上(特別是畢業後兩年)--香港的藝術教育需要什麼。
正如你所講,如果什麼歷史脈絡也不懂又如何去做作品,但我地VA唔係無教而只能(因時間關係)教好表面,可能是一兩個學期,然後可能手藝都未夠時間磨練,就直接用modern art個套來做創作,thats why VA畢業展的作品一定有concept呢part--即使是油畫,或其他其實無需多加解釋的作品。
至於VA學生能否於大學三年內初接觸就能駕馭modern art這套語言,則是個人造化,當中有不成熟的作品也很正常。
而講到concept,正如你上一篇提過,某些VA作品嘗試指向某些問題唯深度不足,我認為思考能力不足是大學生的通病,這體現了香港的中小學教育的遺害。
我個人是這樣認為,讀完三年VA當不成 Artist 並非什麼憾事,能夠擺脫香港教育扼殺創意的思考模式已是不錯的成就了。
(to be continued)
香港藝術評論 - 高度 expressive 的鄭家榆 (Highly expressive, Cheng Ka Yue): http://www.artreview.com.hk/high-expressive-cheng-ka-yue
(編按:鄭家榆舊作的藝評,雖寫得有點誇張,例如文中指其中一件畫作好過李傑,但對研究其創作歷程不失為有用的資料補充)
文 : cheng ka w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