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面對感興趣的事物時,拿著相機總是躊躇,我該拍下來,還是該不失分秒無隔閡地享受當前?或者看見具感染力的景色,當準備按快門時,從觀景器中看到景像因裝上四邊而變得遜色,我還該拍下來嗎?
拍攝衝動產生至按下快門「咔嚓」一聲,也許需要足夠時間和耐性去想「為何要拍」。遇上驚喜/美麗/有趣等等「不可錯過」的情景,拍攝慾滿滿地攝下再冲曬出來後,再有趣的事情都不及當時現場,再美麗的景色都不及真實自然,翻看起來沒味兒,然後發現這幾格菲林對我的生命並不重要。這經常發生在出遊之時,拍了大量風景照、食物照、人物照,除了「美麗」「好看」,就是疏離感,尤其是只接觸過一次的場景。因此發覺,往往對習慣的事物都不會產生拍攝的衝動,特別是每日都接觸的種種,如自己的手指、家裏的地板、不光鮮的浴室、朋友吃飯的樣子、親人在慣常的位置做慣常的事、工作的戰友(電腦)、每天橫過的馬路等等斑駁日常。當這些景象以第三狀態(不是現場實景,不是由我直接看見,而用上另一個載體)展示時,觀者大概都會產生共鳴,心裡會喊:「一點都沒錯,就是這樣子!」相片是記憶輔助,不是記憶體,記憶都在我們的多元空間(4D)的經驗裏,而不只在平面(2D)的相片之中。
另外,拍照某程度跟展示連在一起,當拍的時候,也許會計劃如何展示,特別在網上相簿流行的今時今日。假如拍照不連展示,我們又會為了甚麼去拍?出發點又會落到何處?這樣的模式假定了觀眾不存在,於是先沒有討好觀眾的潛意識(最少不為「好看」而幹),相片只對你個人有意義(更好是有知音)。在這前提下,可以說你是自由的,無需忌諱,只為自己而拍,尋找自己在孤獨之下所重視的事。
除了前幾回關於學習拍攝技巧的建議「等一等,先別按快門」,我有另一個建議:「當面對讓你產生拍攝衝動的人和事,並拿起照相機要拍照的時候,先停下來,全心經歷過程,不失分秒地享受眼前,待整個人冷靜下來以後,若是還想拍,才拍。」
圖/文:Sum Wing Man(是哦,今次是我)
﹣﹣﹣﹣﹣﹣﹣﹣﹣﹣﹣
Sum Wing Man:現自由身,專注學習生存與生活、善用資源,練習用最少的錢而活得好;閒時打雜工維生。
逄星期六於VAPIN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