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9

如果一手鋸開枯樹,木不會發現痛-從老樹看活化古蹟

每當面對痛苦時,就會希望自己是個木頭,不痛不癢。

有時候,我發覺身邊很多人都會有這個想法,
慢慢,我覺得香港是個木質化的城市。有生命力,強壯,但情感不多,或不面對情感。 
又漸漸,覺得人們將自己看成為樹木的一部份,可能是樹皮,可能是樹根,
但總之,無情感可言,甚至將「無情」無限表揚,將冷漠視為理性。但如果那些同是無情的遠親被砍掉,我們又會否有千萬份之一的心痛?

當你路過尖沙咀海防道,近文化中心一段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那兒的變化?
記得小時候經過那兒,跟本沒有留意這裡到底是什麼地方,大概是一些石牆和樹。如今,那兒轉眼間變成了一個名店購物場地-1881 Heritage

現時的1881 Heritage

興建1881 Heritage 前的水警總部
2003年,發展商以活化之名投得上址,即前水警總部的地皮進行「活化」。當然發展商的「保育活化」想法很快就被懷疑,被質疑是以保育為噱頭,取考獲得黃金地段的手段。結果項目當然與「活化」相距甚遠。而現今的購物場地,最多只可理解為局部保留古建築的一種建築風格,僅考慮建築外殼上的保留。跟那些以復古為主題的餐廳,刻意找來舊傢俱點綴的邏輯相似,重點不在保育,只在利用它的美感為裝飾罷了。不同的是買家財力雄厚,隨便可以換個名目,買個古蹟來裝飾點綴;至於古蹟底蘊,早已被堆土機堆散,四分五裂,跟隨一道光束蒸發到半空了。

這項目最令人痛心的並不只於發展商對建築物的粗暴保留。
在前水警總部附近的小山上,原長滿綠綠的老樹。跟據長春社的統計,那兒的老樹總共有百多顆,而大多有七十年樹齡以上。計劃後,大多數老樹被無理砍下,而幸存的只有十八顆。至於那個小山,相傳是清朝海防炮台安放的位至,亦因為建築需要而被移平。再有歷史意義,在經濟效益面前都變成完全無可委協,無遷就餘地的障礙物。縱使保育的原意在於人文價值的考慮,但事實並非盡如理想,有時保育後的結果比原來不變更糟。

學者阿巴斯(Ackbar Abbas)所提到香港是個不斷消失(disappearance)的地方,理由就是老的東西沒有辦法被保留,而總是不停的拆來拆去,之後再在原位重新興建,因此我們看不到真正的老建築、老街、老店、老社區,而只有落後建築、落後社區、落後店舖這種構念,具價值的情懷被不斷拋走。在劃一而根深柢固的制度/意識下,提出「情」好像要推翻整個制度似的,所費氣力相當大。(近來熱烈討論的反領匯「尋味時光」背後的邏輯,大致和這個概念相似)

地產商為了「活化」一個地方而手起刀落砍去一整個小山上的樹,那不會是諷刺嗎?
1881這案例上理解,「活化」由原來指主動令一個地方「活」起來的想法,矮化成將一個老地方變成為可進行經濟活動的地方(更只集中在上流階級的經濟活動)。再者,這個想法漸反過來攻擊原來的主體,即建築物及老樹本身。所有阻礙經濟活動最利想化的事,都得被清除。可見「活化」的成效高低,跟機構有沒有資金不一定有關;相反,活化項目卻會因為賺錢心態(或戲裝收資平衡)而被毁滅。


倒下前盛開的鳯凰木
學生在倒下的樹幹上放置紀念作品

經學生及教授的努力後製作成的公共座椅


在同一個小城市入面,坪石村旁的小山上也曾發生過跟樹有關的事件。那兒同是被活化的古建築,但相對1881 來說非常低調,現時為非牟利的藝術學院。雖然古建築的範圍內只有十數棵老樹,但它們都相當茂盛,覆蓋大部份校園,為同學及到內參觀的遊人遮風擋雨。一天,一棵於校園中心的鳯凰木突然倒下,令學院上下感到傷感。一夜間,它盛開紅花時被拍下的照片傳遍同學,舊生的社交網頁,一時間同學自發討論的聲音連結了藝術學院的每一個人。大樹倒下的一星期內,同學就著如何處理樹木而投票,最終決定將部份樹幹保留下來,並由學院教授帶領下製作成公共座椅,刻意只對樹身作低度處理,賦與「功能」保留,並放置於大樹本來位置前的草地,供所有人使用。筆者想起這事和「活化」1881 事件中的樹都會感到超現實。為何同時是本地活化的案例,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手段會出現如此的落差呢?今時香港的大學生,每天都在忙過不停,有閒暇的都多選擇做兼職,或是另自進修增值,又有多少個會願意因校園內的一棵倒下的樹而傷感,出心出力紀念老樹,為它製作?這事件啓發筆者多出了一個角度理解活化,在藝術學院案例中,被活化的除了古建築之外,還有在學院內的所有人。他們的心靈在不經不覺間被活化起來,「感情用事」不一定是「大笨蛋」所為。「情」可能就是「活化」案例落差之間,最重要的關鍵字。有了對事物的「情」,自然難以用斧頭一劈 叫畫面飛散」便算。


參與製作的學生們


鳳凰涅槃 (視覺藝術院,學生就大樹倒下而開設的網頁)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169333206495685/

分開簡單抹去往事極難 - 祭樹文 (JoeGo)
http://vapin.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2813.html

住日我們被逼無情,今日我們被逼參照無情的住日。在「情」的根基不能種下的時候,「活化」恐怕只是地產術語。最後用上龍應台的話作結,「香港什麼都有,唯一沒有的是個性。大樓的反光,很冷;飛鳥誤以為那是天空,撞上去,就死。」

相關閱讀

馬國明-再思我城的保育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4143.html

龍應台文化政策,為什麼? 文化就是唱歌跳舞? 
http://www.arttime.com.tw/ArtNews/news_column_cont.aspx?Page=1&ID=872

「文化政策與公民社會香港有甚麼可能?」
http://jmsc.hku.hk/works/lung04.htm

十二乙-視覺藝術院學生雜誌Vol. 4


題為《木紋》-何韻詩 (詞:黃偉文
)




Reds Cheung: 獨立視覺藝術工作者,希望在滴淚的生活中,還懂得批判,懂得浪漫。
逢星期四於 vapin 刊登(今個星期因為大會準備工作而遲了兩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