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由02年,政府委託藝發局研究成立視覺藝術院可能性之時計起,今年便是視藝院的第十個年頭。政府、浸會大學高層、藝術界人士、老師們,「這十年來做過的事,能令你無悔驕傲嗎」?
13/4日視藝院同學就啓德校園問題與浸大高層對話 |
會後近八十位視藝院舊生及學生在視藝院草地上高歌 |
看到視藝院
昨天晩上,在啓德校園這片小山上,一群對藝術充滿熱誠的青年人,為保留理想的學習環境而爭取,高唱 “We just wanna stay in AVA”,你能不感受到箇中的成長嗎?七年時間內,學生信仰的都不是畢業後買車買樓,升官發財等對物質生活期盼,更多的跟本不知道藝術這一行是什麼,但他們在這裡好不容易找回香港缺失了的一塊,那就是理想。
相反,由浸大傳理和視覺藝術院合併事件,到最近視覺藝術院啓德校園不再獲續租,背後大家都可能會聯想到大學在扣減視藝院的資源。而大學扣減資源的理由,從多次校方會議,不論公開或是私下打聽的都知道,跟視藝院畢業生就業率不足有關。事實上還配有學院收生入學成積低及研究數量少等。全部理由都可反映大學作為教學機構,以量化數字計算藝術學院成就的「效果」。
作為教育者,不能欣賞學生的價值,這令筆者最心痛。
學院收生入學成積低
收生入學成積低的問題,我猜理智的人都可以理解讀藝術看重的不是公開試成績,而是更多現時考試制度難以評核的能力,例如創意和批判思考。全香港甚至全世界的藝術學院都特別著重應考入學學生的面試和作品集,緃使面試學生公開試成積好,也不等於最適合學習藝術。
學院冒著被批評收生成積低的壓力下,仍以嚴格的面試作為最重要的評核,我反而見到學院對學術的承擔,更對新學子承擔。這一點簡單易明,可惜大學花了七年也不太懂。
相反,由浸大傳理和視覺藝術院合併事件,到最近視覺藝術院啓德校園不再獲續租,背後大家都可能會聯想到大學在扣減視藝院的資源。而大學扣減資源的理由,從多次校方會議,不論公開或是私下打聽的都知道,跟視藝院畢業生就業率不足有關。事實上還配有學院收生入學成積低及研究數量少等。全部理由都可反映大學作為教學機構,以量化數字計算藝術學院成就的「效果」。
作為教育者,不能欣賞學生的價值,這令筆者最心痛。
學院收生入學成積低
收生入學成積低的問題,我猜理智的人都可以理解讀藝術看重的不是公開試成績,而是更多現時考試制度難以評核的能力,例如創意和批判思考。全香港甚至全世界的藝術學院都特別著重應考入學學生的面試和作品集,緃使面試學生公開試成積好,也不等於最適合學習藝術。
學院冒著被批評收生成積低的壓力下,仍以嚴格的面試作為最重要的評核,我反而見到學院對學術的承擔,更對新學子承擔。這一點簡單易明,可惜大學花了七年也不太懂。
研究數量少
至於研究數量少方面,大家都清楚藝術學院相對於理科等以研究為主的學科,於研究數量上較少是可理解的事情。如要求一所藝術學院在開首之時便以研究為主力,亦未免太嚴苛了。特別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社會主流理解仍以純藝(fine art)加上設計(design)的想法去理解視覺藝術的時候,學院的研究只會陷入重複以上兩門學科的研究框架,學院的確需要時間醞釀,梳理好學科的發展方向。又特別為保持學科發展,視覺藝術科所涉及科目多,以至跨學科的教學是必需的,因此所需要投入於教學的投資亦相對較大,變相令研究資源減少。再者,在本地的學術領域內,藝術創作跟本不能被計算為學術成就,這令學院成員緃有非凡的創作成就,如參與展覽,亦不能被大學承認為「成就」,相對於一份論文(不論論文質素),藝術作品只被大學看成伴碟,這令學院各人的壓力相當大。但誠如創院總監萬青屴所言:「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呼吁,終于在浸會大學建成了多少前輩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夢寐以求的第一所獨立的視覺藝術院。」相對於承受大學的行政盲點,學院更背負多年來前輩對本地視覺藝術發展的期望和整體藝術發展的真實需要。在這氛圍下成長的各成員,努力地摸索著應對的方法,近年學院的研究亦漸漸開始起來。相信將來會成為視藝界別的種子。
畢業生就業率
跟畢業生交談,大多會提到「自己野」三個字,所謂的「自己野」不是去旅行,買衫買袋,也不是感情生活,而是創作或理想。多少畢業生在面對生活困難時,都會在放棄的邊緣掙扎。又為了於生活中搾取時間、空間,畢業生可以捱麵包,可以捱眼訓。在捱出一個安樂窩之前,他們選擇為理想捱多一份。在四年的畢業生入面有藝術家、有藝術行政、有更多的是藝術教育工作者,早以盡力為界別而努力。在這極需要人脈入行的界別內,沒有前人護航的利因下,很多畢業生都在「無門」的情況下奮鬥,為得到一份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即使放棄穏定工作也不惜,期望將自己所學的貢獻出來,可以說,畢業生在開發多於打工。大學說他們是失業的低收入自由工作者,我說他們是實業家才對,同時需要儉討的應該是那套不合時的計算方法。短短四年,學院的畢業生已經堅持在文化藝術界別的不同崗位上貢獻,學院培育出這樣的畢業生,「成就也還算不賴嗎?」這是就業率和收入再高都不能反映的價值,大學,你到底要幾多時間才明白?
13/4 日晚上,當150位同學,舊生,外系生踴躍支持,擠滿學校畫廊、當老師發言時感觸得落淚,當大家義不容辭地捐款的時候, 我看到本地藝術的未來。再回想起兩年前的合併事宜,今次的抗爭實力有爭無減,各人自發,自動參與事件,不黙忍而據理力爭,充份發揮大學生應有的求真態度。有了這份能量,將來即使在大風大雨的藝術界裡,我們也應可站著互相扶持。「區區幾場成敗裡,應該不致麻木了吧」
在大學學習藝術至今五年,筆者曾感受過校內到社會內,對藝術不同程度的壓力。小則繁複的行政手續,重則干涉創作自由。但總想跟各位年輕的藝術家們說,請不要放棄,也不要忘記理想,
用自己的方法去追尋夢想,才有希望。
「你忘掉理想 只能忙於生活嗎?
別太遲 又十年後至想 快樂嗎 」至於研究數量少方面,大家都清楚藝術學院相對於理科等以研究為主的學科,於研究數量上較少是可理解的事情。如要求一所藝術學院在開首之時便以研究為主力,亦未免太嚴苛了。特別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社會主流理解仍以純藝(fine art)加上設計(design)的想法去理解視覺藝術的時候,學院的研究只會陷入重複以上兩門學科的研究框架,學院的確需要時間醞釀,梳理好學科的發展方向。又特別為保持學科發展,視覺藝術科所涉及科目多,以至跨學科的教學是必需的,因此所需要投入於教學的投資亦相對較大,變相令研究資源減少。再者,在本地的學術領域內,藝術創作跟本不能被計算為學術成就,這令學院成員緃有非凡的創作成就,如參與展覽,亦不能被大學承認為「成就」,相對於一份論文(不論論文質素),藝術作品只被大學看成伴碟,這令學院各人的壓力相當大。但誠如創院總監萬青屴所言:「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呼吁,終于在浸會大學建成了多少前輩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夢寐以求的第一所獨立的視覺藝術院。」相對於承受大學的行政盲點,學院更背負多年來前輩對本地視覺藝術發展的期望和整體藝術發展的真實需要。在這氛圍下成長的各成員,努力地摸索著應對的方法,近年學院的研究亦漸漸開始起來。相信將來會成為視藝界別的種子。
畢業生就業率
跟畢業生交談,大多會提到「自己野」三個字,所謂的「自己野」不是去旅行,買衫買袋,也不是感情生活,而是創作或理想。多少畢業生在面對生活困難時,都會在放棄的邊緣掙扎。又為了於生活中搾取時間、空間,畢業生可以捱麵包,可以捱眼訓。在捱出一個安樂窩之前,他們選擇為理想捱多一份。在四年的畢業生入面有藝術家、有藝術行政、有更多的是藝術教育工作者,早以盡力為界別而努力。在這極需要人脈入行的界別內,沒有前人護航的利因下,很多畢業生都在「無門」的情況下奮鬥,為得到一份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即使放棄穏定工作也不惜,期望將自己所學的貢獻出來,可以說,畢業生在開發多於打工。大學說他們是失業的低收入自由工作者,我說他們是實業家才對,同時需要儉討的應該是那套不合時的計算方法。短短四年,學院的畢業生已經堅持在文化藝術界別的不同崗位上貢獻,學院培育出這樣的畢業生,「成就也還算不賴嗎?」這是就業率和收入再高都不能反映的價值,大學,你到底要幾多時間才明白?
13/4 日晚上,當150位同學,舊生,外系生踴躍支持,擠滿學校畫廊、當老師發言時感觸得落淚,當大家義不容辭地捐款的時候, 我看到本地藝術的未來。再回想起兩年前的合併事宜,今次的抗爭實力有爭無減,各人自發,自動參與事件,不黙忍而據理力爭,充份發揮大學生應有的求真態度。有了這份能量,將來即使在大風大雨的藝術界裡,我們也應可站著互相扶持。「區區幾場成敗裡,應該不致麻木了吧」
在大學學習藝術至今五年,筆者曾感受過校內到社會內,對藝術不同程度的壓力。小則繁複的行政手續,重則干涉創作自由。但總想跟各位年輕的藝術家們說,請不要放棄,也不要忘記理想,
用自己的方法去追尋夢想,才有希望。
「你忘掉理想 只能忙於生活嗎?
02 年藝術發展局- 設立香港視覺藝術學院的可行性研究
http://www.hkadc.org.hk/tc/content/web.do?id=ff80818123dbba560123dc
題為《給十年後的我》-薛凱琪 (個人喜歡At 17 cover 多一點)
* 本文僅代表個人立場
Reds Cheung: 獨立視覺藝術工作者,希望在滴淚的生活中,還懂得批判,懂得浪漫。
逢星期四於 vapin 刊登(今個星期因為大會準備工作而遲了兩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