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畫廊和博物館之間,存在著一些藝術組織(alternative art organization)。
一般來說,藝術組織都由民間自發而成,目的比較商業畫廊純粹,大致以藝術的利益出發,
這板塊性質多元,如展覽空間(art space),文獻庫(archive)、藝術節(Art festival)、學校、媒體、網頁、藝術相關社會企業等(近年更多出很多以議題為單位建立的小組織)都可歸立為此項。由於他們相較沒有商業考慮,故此在非牟利藝術組織下的藝術會比較有獨特性。簡而言之,藝術組織的運作態度大致建基於"藝術以藝術作為理由"(純藝術探索)、組織藝術的觀賞人口(藝術推廣)、藝術作為學術、藝術與社區關係等。
*為與商業畫廊作比較,此處所提到的藝術組織只包含推動精緻文化的一類視覺藝術組織,並不包括如電影,音樂會,時裝設計等普及文化或其他創意產業類別。
由這些運作態度下,藝術組織衍生出不同的探索方向,因此很多缺乏市場價值(也缺乏市場支持)的藝術題材亦可因此而出現,例如實驗性展覽,社區藝術,學術展覽(純藝類)等。彰顯藝術作為一個文化載體的能力,由藝術家到代表不同策展風格的藝術空間(Art space),再由藝術推廣組織(包含媒體)推動,及學院研究,紀錄,教育等。環環相扣的藝術組織共同建立了藝術的文化意義。以圖書館和書本為比喻,這圖書館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書,不管那是今期流行的九把刀,或是艱澀難明的西方史哲書,在圖書館中一樣可以找到,而且圖書館有責任向不同書種搜集更多館藏。
與商業運作不同,藝術組織的生存多依賴於一種獨特的價值觀、美學觀或一份信念、一份對藝術的執著和堅持。一般情況下,辦理人的名聲會成為他們堅持辦理的最重要理由。這種理念結構與資本主導的市場結構相比,自然是強弱懸殊。故此藝術組織經常要面對解體的壓力,其一是資金來源問題,另一樣便取決於辦理人的信念/價值觀能否推開,得到更廣大的認同。
上星期有幸到訪韓國,參觀很多藝術組織,以及支援創意產業的組織。
下星期將會陸續介紹這旅程的所看所感。
文 : Reds Cheung
Reds Cheung: 畢業於視覺藝術院和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現為獨立視覺藝術工作者。
由創作到生活都希望保存多樣性及批判性。
逢星期四於Vapin 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