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比當代的資訊處理年代,「知道的」比「相信的」更多,這就令人失卻了對世界彼方的眷戀了。
![]() |
中世紀地圖的海怪 |
Pi的故事似幻擬真,集合驚慄冒險又能盛載哲理。對海洋的驚奇與激賞,電影版拍得美侖美奐,小說版的文字威力,令讀者知曉海洋的色香味與性格,可說補完了筆者對昔日航海時代下,舊人類初探海洋的敬畏與連帶的情緒起伏。
而Pi失意與希望糾纏交織的漂流日誌,無數讀者相信與筆者同樣,為Pi的存活吶喊了無數遍,為奇異的海洋世界發出了驚嘆,也為老虎RICHARD PARKER理所當然的不辭而別,心生了怵惕與痛心。
「舉頭不見日、望海不知深、見人不是人」也許是現代人對天地,甚至旁人的感覺,忘卻了感動、互動,反之多了一份疏離。碰巧一次海難經歷,推使Pi更知曉人在世界中的分與寸以及與周遭世界的緊密,Pi活得更像一個人,具有厚度與重量。這份新知是旅途中的一頭老虎送予他的禮物。
他在漂流時對四周風雨的依賴、餓肚子與解渴的慾望、惦念親人的思念等等七情六慾繫於與一頭老虎的相處。感官神經知覺全開,既要面對環境,抑望天地,更需拿出超越個人同理心的心態,與自己(也即老虎)相處。
Pi生死命懸一線之間,透過老虎的隨旁在則,克服自己無盡的懦弱與不足,也要同時保有人類專有的屬性---情味與智慧。因為餵不飽老虎就會是老虎糧食的壓力,這克服心魔的爭持交戰,似是潛藏心中暗格的人間共相,老虎與pi的安排似是帶出這弦外之音。而pi的存在感與身邊事物的牽連,又把他與自然世界緊扣一起。可見,Pi的旅程完全是一場敬畏天地萬物與個人情感的升華。
依小說所寫,Pi擁有多元宗教,心胸廣悶,廣闊得更見情味,這表現在他自小與動物園動物的相處中。Pi在海難中經常天問禱告,他是一位素食者之故,為求生時所吃的動物身體愧疚不已。人情投射下,希望老虎臨別依依前能點頭稱謝,為自己隨即孤苦零丁而懼怕失落,事後卻又感激老虎曾燃亮自己的生存意志,這份個人的謙卑與情感,把Pi寫得真摯又感人。
關於個人謙卑與渺小的描寫,有趣的地方是作者安排救生船中,包括Pi與四種動物的登場次序。依書所示,每種動物皆驚為天人,足把整個心嚇得裂了一半,但三隻動物最後都被一隻強得過份的老虎吞食。把一組地上最強與一位只得16歲的Pi放置同一時空,讀者自然會知道眼前動物強大到不可方物,人類的手無搏雞之力的悲慘程度,以卵擊石,別無形容。
![]() |
馬林魚 |
但事實上能寫出振動人心故事的海明威卻死於自殺。
生命的奇與世界的妙,PI的小說版已明言造物者的存在,但置於好比神祇的海洋眼前,神明以不同物種的形式出現,提供PI有限的食物。海難中向至上禱告成了PI活下去的希望,而PI本身又是一目前仍不能整除的奇數,數字代表的浩瀚深邃與它的超越,也為作品添了一份生命追尋的宗教色彩。
故事的後段,由於食物匱乏,PI吃生飲血,甚至老虎排出的糞球也感滋味。PI流露野獸心態,但由於老虎的相伴,又令他不失卻為人的屬性。這組人獸心靈的對比,突出人奇妙之餘,也是對生命的擁抱與肯定。
筆者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原著時,也一併閱讀人類學經典<第三種猩猩>。
只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中,提點了人的獸性,又不忘人的感情,以廣闊視野回看自身與世界,確實予人無限的激動與感動。
Text:Jos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