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5

味覺的演繹---《小野二郎的壽司夢》



《小野二郎的壽司夢》
日本一向盛產「師傅」這銜頭,雕刻一隻食玩可以有師傅、成人電影可以有師傅、駕駛一列列車也可以擁有師傅稱銜。

那份職業上的力臻完美,把工作化作自己成長的試金石,似乎任何的工種模樣,也可以成為一種觀者視覺上的享受。職業道德與倫理如斯重的他們,看在香港人眼裡既感獵奇又感神聖光環的充沛。但事實上,仍在爭論最低工資多寡的香港社會,工作倫理是勞力而不是勤力,勤力的成份已包含在勞力中的說法,始終「返工等於食飯」的思維,也許看在日本人師傅的眼中,就未免太俗氣了。無辦法,搵食嘛。一句就把塵世的樂趣與驚喜打劫一空。
雖一個社會的支撐點,乃是以俗氣為一個有力的大比例支撐,否則個個都是師傅的話,還有哪一個不是師傅的荒誕?如是,觀者看所謂的師傅或一流專業人士,就是在任何時候下,任何情緒下,都能不斷及持續表現自己專業能力的人,這份心態故然值得學習,更令人不禁覺得日人國民性的敬業樂群,即使頻頻更換首相,加上面臨失去了的20年經濟低迷,也一直贏得世界的尊重。心感支撐着國家不會傾倒的,可能就是因為社會上仍有一群不同工種上,實力超人的師傅,也即日語中匠 (Takumi) 的心態追求。
------------------------------------------------------------------------------------------------------------

《小野二郎的壽司夢》是一齣紀實電影。主角是一位現年86歲的師傅小野二郎述說他對壽司的態度,9歲開始成為壽司學徒的他,一生都在鑽研壽司美學的終極。
他個人的專業成就連政府也要表揚貢獻,所製的壽司為他贏得飲食界最高殊榮,美味響譽全世界。小野經營的一所位於銀座的細小店舖,員工六人,雅座設六椅,客人須於一個月前預定座位,最低消費為3千港元,但饗客都一直來繹不絕,無一不讚譽小野二郎手握壽司的味美,只是客人指用餐時,會有份仿如參拜神殿的緊張,這是一位師傅所能製造的用餐體驗,可謂令觀者嘖嘖稱奇。

食店的六位師傅,右3是小野的長子
經營者小野二郎榮獲美食聖經《米其林指南》三星的最高評價
片中交代了他現年50歲的兒子,繼承父業,希望傳續父親的超精湛手藝,並傳承父親的神話,也加插了一點點小野家族的背後故事,連繫家族在戰後貧窮的奮鬥史、小野的古今生活狀態、對各種壽司食材的心得等等。一件手握壽司放在碟上看似是盛載了一生的體會與智慧的凝聚,味的深厚總是為食客送上味覺的理型。
然而,只能在品食詞彙中知曉「好味」與「好好味」的味覺凡人如筆者,透過《小野二郎的壽司夢》一片著實眼界大開,窺探了點點壽司背後的哲學。
小野二郎握壽司的背影,指點學徒與兒子時的口吻,測試一口壽司的合格與否,沉默中突然吐出一句外行人不太會明白,卻甚有靈光的風采,諸如一吃即知魚身太厚、山海葵沾得太多、飯的理想溫度要保持37度、握壽司仿如要呵護一隻初生小雞般的握法、魚的肉質是否上等。做壽司時的一絲不苛態度與表情的全神貫注,雙眉比機動戰士高達的v型頭飾更要v,看在觀者眼裡,卻有份無言的觸動,那種視線只停留在那一刀一切,環境即使再嘈雜,全身的神經與血液的流動只為眼前的壽司而開動與活動,令人深感一位師傅的「重量」,明明一件壽司就是需要師傅的巧手,師傅的印象與氣焰卻有如一塊可容納極多水份的海綿,不失了一份輕盈與重量的爭持。

------------------------------------------------------------------------------------------------------------

理解「好吃」之後是什麼呢?「 好好味   」的再一個層次,應該如何描述與名狀?這個格「    」的疑問與答覆不禁在閱片後跳出。

筆者在學生年代,曾依靠打工錢,與朋友飛往日本築地吃手握壽司,一位1字頭的學生身擁幾萬日元,吃過一頓結帳過千元港紙的壽司,味美得從心中鬼叫吶喊了一聲,那時所吃的量與壽司的品質已是一位學生所能吃的極限,但那份美味是至今仍留在筆者心中的極佳體驗,是身在香港所不能吃回的一份味道。
只是舌頭的味覺與鼻子的嗅覺,可以透過一份壽司而令感官升華,所吃竟然是一件藝術品,這份食的層次確實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又覺神奇不已。

而小野師傅個人對味覺發展與天賦,筆者只是透過影像,以視覺去了解與閱讀他所製壽司的味道,便已跳出諸多感想與聯想,假如他日有機會品味師傅的壽司,以味覺會味覺,相信必定難忘得深值腦海而揮之不去吧。

今回說起壽司,下回希望有機會分享最近讀畢的小說---《築地魚市打工的幸福日子》。

Text:Jos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