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4

可以笑的話, 不會哭 - 對文化局成立的思緒

近來文化熱話自然離不開文化局成立。近日的文化界聯席會議2.0 就是為此而召開,出席者眾,很多都是來至界內的代表人物。席間曾有與會者提出要為將來的文化局成員作出額外考核,以保障局內的職工擁有適切的能力。言畢,在場人士都苦笑起來,我猜苦笑意思大概是大家無辦法為文化畫定範圍,考核本身恐怕不是一件易事;就在會議舉行的同一日,報章報導文化局長大熱黃英琦不被中央選上,而有可能選民政局副局長許曉暉上任。文化界人士立即發出強烈意見,外行人管內行人的憂慮不脛而走,皆因「而我不知道誰是許曉暉」(http://www.facebook.com/events/316546791757551/)。這個局面令一向高調重視民意的未來特首相當尷尬。而界內即繼續質疑成立文化局目的及外行人管內行人的問題,又以台灣文化局長龍應台為比較等,反映界內普遍希望選出一個界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成為首屆文化局領頭人。


Facebook 「而我不知誰是許曉暉」group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充滿了疑慮;作為界內的小分子,當然了解外行人管內行人的問題。但如何說服其他人了解,始終沒有把握。你說外行人管內行人不好嗎?他說香港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而將來有了文化局,一定會比現在好;你說局長不懂文化嗎?他說作為局長會有很多顧問,而局長善於行政架構,有利於與其他部門合作;再說局中運作由公務員負責,欠缺文化視野,他又會說公務員架構建全,當成立文化局後,他們便會因工作而被迫思考文化政策,而必需要為「文化」交代/交差。

更令我疑慮的是,我認識的文化界別中(集中在視覺藝術界別),在運作上的確時有由外行人管內行人的情況,有時候甚至不能分辯行內行外。導演高志森(演藝界特首選委) 說給一個機會許曉暉。這句話聽來耳熟,這都是面對行內新人入行的口吻,如今竟套用到局長人選上,那恐怕不是拍電影,鍾意用新人做主角也可的一種邏輯;老闆遇到新人職位與能力/經驗不相襯的時候,就會出現這類論述。相信此等情況少有在其他界別中發生,例如不會聽到一個人隨隨便便說要做醫生便何,即使當一個巴士司機也需要考牌,做一個清潔工人也需要工作經驗。但在文化界別中的入行界線模糊,加上入行人數少,普遍都認為熱誠能彌補經驗和能力。不能否定文化界別選人用能有其特殊的需要,有時為求靈活的彈性,甚至會不信任系統。結果人力資源便成為了藝團面對的大問題,以至好的經驗不能以系統累積,壞的經驗也不能揮去。最令我擔心的是將來問題依然存在,文化工作始終不能讓人視為專業(非專業化),文化工作者不能得到專重。所謂行內,就是專業的意思,我相信有一日如果有一個文化界出身的官員擔任金管局局長,問題會是一樣的,但如今為何許曉暉可以高叫擔任文化局局長同CEO 轉工一樣呢 ? 背後的邏輯大概是沒有把文化創作、文化政策、文化推廣、文化保育等視為專業。 

「我們有辦法由民間(自己)開始構想文化局的角色嗎?而構想的辦法是……. ?」這一直是我帶有疑慮的夢想。

近日反覆在想文化局成員考核的問題,悉逢近來的文化議題出奇地多,
試代入未來局長的角度想一想,便會感到局長未來的挑戰將會很多,
苦笑一下,無傷大雅。

.) 局長應如何看視覺藝術院古蹟活化案例呢 ?!

.) 局長對HKART Fair 中本地畫廊參與人數少,代遇差有何意見呢?對於入場人士絕大多數為外國人,你的看法如何

.)對於西九M+ 第一次推出公共藝術活動,落區油麻地,卻有街坊、參觀者回應「無野睇」,你有何看法

.)對於某電視足球頻道的宣傳片(決戰草原)以戰爭作為主題比喻歐洲國家盃足球賽的精彩激烈,被外國媒體批評暴力的看法如何?

.)如果一位青年人在家中以曲奇餅罐、枕頭、書本為鼓,敲打流行樂曲的短片一夜間在網上有過百萬人收看,並希望開演奏會邀請局長出席,你會出席嗎 ?



參考: 黃英琦: 從藝發局到文化局


蘋果日報 : 許曉暉無政績亂邀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23/16360852?ref=fb

蘋果日報:大熱墮馬 文化局變中宣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W0fx2uRHFI

胡恩威: 許曉暉怎可能承擔文化局六大任務 5月18日-明報

許曉暉:局長如CEO 轉行無問題,指出身商界也可做好文化局 

http://news.mingpao.com/20120523/gca1.htm


題為王傑 - 誰明浪子心 (其實我意思係哭笑不得)





Reds Cheung: 獨立視覺藝術工作者,希望在滴淚的生活中,還懂得批判,懂得浪漫。
逢星期四於 vapin 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