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Facebook 「而我不知誰是許曉暉」group |
更令我疑慮的是,我認識的文化界別中(集中在視覺藝術界別),在運作上的確時有由外行人管內行人的情況,有時候甚至不能分辯行內行外。導演高志森(演藝界特首選委) 說給一個機會許曉暉。這句話聽來耳熟,這都是面對行內新人入行的口吻,如今竟套用到局長人選上,那恐怕不是拍電影,鍾意用新人做主角也可的一種邏輯;老闆遇到新人職位與能力/經驗不相襯的時候,就會出現這類論述。相信此等情況少有在其他界別中發生,例如不會聽到一個人隨隨便便說要做醫生便何,即使當一個巴士司機也需要考牌,做一個清潔工人也需要工作經驗。但在文化界別中的入行界線模糊,加上入行人數少,普遍都認為熱誠能彌補經驗和能力。不能否定文化界別選人用能有其特殊的需要,有時為求靈活的彈性,甚至會不信任系統。結果人力資源便成為了藝團面對的大問題,以至好的經驗不能以系統累積,壞的經驗也不能揮去。最令我擔心的是將來問題依然存在,文化工作始終不能讓人視為專業(非專業化),文化工作者不能得到專重。所謂行內,就是專業的意思,我相信有一日如果有一個文化界出身的官員擔任金管局局長,問題會是一樣的,但如今為何許曉暉可以高叫擔任文化局局長同CEO 轉工一樣呢 ? 背後的邏輯大概是沒有把文化創作、文化政策、文化推廣、文化保育等視為專業。
「我們有辦法由民間(自己)開始構想文化局的角色嗎?而構想的辦法是……. ?」這一直是我帶有疑慮的夢想。
近日反覆在想文化局成員考核的問題,悉逢近來的文化議題出奇地多,
試代入未來局長的角度想一想,便會感到局長未來的挑戰將會很多,
苦笑一下,無傷大雅。
1.) 局長應如何看視覺藝術院古蹟活化案例呢 ?!
2.) 局長對HKART Fair 中本地畫廊參與人數少,代遇差有何意見呢?對於入場人士絕大多數為外國人,你的看法如何 ?
3.)對於西九M+ 第一次推出公共藝術活動,落區油麻地,卻有街坊、參觀者回應「無野睇」,你有何看法 ?
4.)對於某電視足球頻道的宣傳片(決戰草原)以戰爭作為主題比喻歐洲國家盃足球賽的精彩激烈,被外國媒體批評暴力的看法如何?
5.)如果一位青年人在家中以曲奇餅罐、枕頭、書本為鼓,敲打流行樂曲的短片一夜間在網上有過百萬人收看,並希望開演奏會邀請局長出席,你會出席嗎 ?
參考: 黃英琦: 從藝發局到文化局
蘋果日報 : 許曉暉無政績亂邀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23/16360852?ref=fb
蘋果日報:大熱墮馬 文化局變中宣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W0fx2uRHFI
胡恩威: 許曉暉怎可能承擔文化局六大任務 5月18日-明報
許曉暉:局長如CEO 轉行無問題,指出身商界也可做好文化局
http://news.mingpao.com/20120523/gca1.htm
題為王傑 - 誰明浪子心 (其實我意思係哭笑不得)
Reds Cheung: 獨立視覺藝術工作者,希望在滴淚的生活中,還懂得批判,懂得浪漫。
逢星期四於 vapin 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