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8

生命中的歡樂與無奈---賞析《橫山家之味》


副標題: 人生總有些微的趕不及與遺憾
是枝裕和 作品
《橫山家之味》是一齣格調十分和諧的電影,節奏充滿安逸與舒暢.那份活在鄉間農田的恬靜閒適,頗有吉卡力動畫《歲月的童話》的感覺。從故事中所傳來的草香蟬鳴,似乎是創作人對鄉間農田的體悟,這也確實是生活在城市中,諸如筆者的香港觀眾只能望穿秋水,卻又永遠只能隔空品嚐鄉間魅力的無能為力。
《歲月的童話》與《橫山家之味》對於鄉間的魅力描寫,透過她除了回憶往事的甘美、把失卻的心靈碎塊填飽治癒外,也在其中尋覓過去與自己連繫的「根」。無獨有偶,兩組故事的抒情內容與觀影後的感覺,著實不得不令筆者取兩組故事陳列一番。


那種人根生自自然的思維,總帶給筆者思考關於自然力量與其魅力,我們也總是在日式諸多創作中,能尋得個關於自然的端倪。而對自然的敬與畏心態,此一錢幣兩面的詮釋,更是日人精神的一點有趣矛盾位。


安藤忠雄建築存有自然對話的生氣
諸如無印良品的素色與她的設計精神,研原哉所提的虛白、簡約等等揉合自然元素的氛圍; 宮崎駿電影作品總不厭其煩強調自然存有神明的觀點;安藤忠雄建築中總帶有那份簡撲與純粹味、建築物的發色與造型總帶有自然感的生氣等等。
設計、電影與建築的高度思維共通性,當中考慮自然的位置,一直是筆者了解日人求美的背後第一動因。

然而,對自然災難的恐怖與威脅的想像,這相信不用解釋太多,諸如不同時代所拍的《日本沉沒系列》、動畫《阿基拉 》核爆式衝擊波、就連北野武的《監督萬歲》的結尾一場也以原爆式爆炸作結。更有趣的說法是咸蛋超人之所以會變大,就是日人對周遭環境懼怕的反動。

而《橫山家之味》背後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試從在鄉間僻土〈即自然〉中追尋關於「家庭」的故事,令人感受與自然的親密關係下,家人之間的任何情感,也看似得到釋放與無防避,倍添一份真摰之感。

----------------------------------------------------------------------------------------------------------

假如要把一件東西定義「家庭」的面貌,似乎對活在當世的新人類來說,答案落差都可以頗大,
尤其早晚外出用膳的港人,家庭的概念就是一張床與那條不知如何名狀的擁抱式巨型德國腸。
再看《橫山家之味》的演繹,為家庭的整體印象與描寫,反是以一面飯桌與家人吵雜聲連繫一個家。

《橫山家之味》是一對城市夫妻回鄉探望長輩的故事,單身男人橫山信夫〈阿部寛飾〉迎娶一位已有一子之母的寡婦〈夏川結衣飾〉,老父母為他們的蒞臨大費周張,弄了一大批食物予以招待,卻令橫山與妻子感到有失客氣,卻又不欲拒絕長輩的好意,陪伴兩老不禁精神緊張,又感絲絲疲倦,恐怕有失作為後輩的孝行。
作為觀眾,相信不會對回鄉探親時,從長輩中得到熱情招待或噓寒問暖的經驗,電影中婆婆典型的概括性已不是一齣日本觀眾所專美與理解。

故事發展中,橫山擔心父母不知如何看待這位已婚寡婦,加上城鄉與年齡等各方面差異,妻子又要格外小心應對父母的說話,令她倍感壓力。而婆媳之間的糾紛,正是因為兩代人的不同,長輩又隨年邁說話多,產生語言上的誤會也自然大,自己是再婚的女性,令她倍感禮節上的猜忌,因而害怕父母的眼光。
但一家人相聚一個屋簷下,卻總有份難捨的親密,即使兩代人相處並不會面面俱圓,但一家人的那份無條件關顧,眼前瞬間雖感厭煩,但事後回想又令人熱烈擁抱,既受夠家人的噓寒問暖,又得力於家人的親切關心,這份矛盾心態,《橫山家之味》就把她演繹得細膩動人,令人有一股想回家的感覺。
而橫山上下兩代人的家庭生活狀況與面貌,便是透過飯菜予以維繫,一面飯桌已把一個家庭劃上個等號,可見當中飯局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透過飯菜拉近了兩代人,訴說着橫山家的歷史、故事、連繫過去的喜與悲。


而橫山作為一已婚男人,觀眾要了事明白他的角色,都必定可以對號入座。明明父母是親如骨肉,我們又不會把最貼心的事情與父母分享,因此故事的發展內容,他們兩代人之間對話,就是母子與父子間輕描淡寫的日常應對、似有若無又感鎖碎,父母最希望從諸多問候中扒到最多關於兒子的資訊,以示關懷又對之充滿期望。
而老父母的長氣,重覆的說話與不斷回憶往事,也伴着兩代人相處中得到交流,雖然父母的說話未必放進耳邊,他們的價值觀又與自己因沉殿在社會中而未必認同,但父母的關懷與愛切,就是需要你聆聽那種煩厭與囉唆,回應一句:「知道喇知道喇」, 這也是電影中觀眾完全能代入與理解的位置。

電影結尾,隨着夫妻兩人返回城市,一切的嘈吵聲也不復再。長者的長氣與問候,雖然身處當中,令人苦得要跑離現場,但可曾憶起這種既熟悉、帶點煩厭、更曾視為理所當然的噓寒問暖,失去了才想起當中的美好,一個家庭沒有了這些元素,也未免教人失落。



而電影其中一段是三代人一起外出散步的場景,孩子興致勃勃地東跑西跳,公公伴着拐杖吃力走下樓梯,希望趕上孫子的步伐,而橫山則隨爸爸身旁。
這段歷時不足兩三分鐘的行路描寫,卻把筆者看得心酸,那份生命的交替往復,似有季節轉換之感,不同年齡的三人,不同步調的三者,卻有連繫三人的親情羈絆。走路也能拍出個生命延續與傳承的情感,雖令人感到溫韾卻有點點失落。一個的鏡頭,把生命的溫暖與其極限拍得含蓄,是筆者十分觸動的地方。

自己很喜歡故事中的一句對話,是橫山與媽媽聊天時,雙方思前想後也記不起一位相撲手的名字,卻在橫山回程返家中才憶及,並對身旁的妻子說:
「呀,那個相撲手叫xxx呀。人總是事後才記起呢。」
日常生活上的鎖碎對話,卻成了他日回想的拼圖,而拼圖間的裂痕,似乎無可避免地留下了遺憾,人的活着是來得如此悲傷,回憶總是填滿了一份虧欠。

這對白的背後,明顯是表達那份及早孝行。然而,人也總會隨年齡與資歷的增長,對往事多少存有一份悔意,嫌棄那時的自己仍做得不夠盡善美,心想人要在悔意中經歷與獲取成長,當中過程雖殘忍不已,卻是驅使我們能夠繼續往前走的力量,但我們又總會隨着路程的愈加遙遠,不得不失去更多,這份人活着的無奈,是《橫山家之味》提點觀眾的事實。

只是我們在有如四季輪替的生命傳承中,別忘了當初送你一顆溫暖心的家人或朋友,記掛在心中,在思念中他們仍舊存在的記憶,乃是不能收回的事實。在季節的交替往復中,我們沒有忘情。


Text:Jos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