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出門之前考慮帶甚麼相機是筆者每天都會做的事。而會選擇哪一台照相機並非看筆者心情,而是看當日的行程而定。例如週末與朋友到郊外遊玩,當帶繽紛愉快一點的照相機例如 Lomography Spinner360/ Rolleiflex TLR;晚上要出席開幕酒會的日子,就帶輕巧低調,實用之餘又帶點品味的 Leica M/ Makina670;輕鬆與友人晚飯的晚上會用輕鬆的舊式 rangefinder/ SLR 如 Canon P/ Retina II/ Olympus OM;一個人懶惰在街上閒遊時或許就會帶台口袋照相機如 Contax T series/ Minolta TC-1/ Rollei 35 等等。
就讓筆者聊聊在工具選擇上的一點經驗吧!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拍攝工具確實影響攝影結果極深,今期就以街頭攝影作個例子。
Upper Lascar Rd., 1512
Street photography 街頭攝影從來都是紀實攝影裡面的一大範疇,而談到街頭紀實的大師如 Robert Frank、Robert Doisneau、Henri cartier Bresson 等等,十個著了九個主要用的都是 135旁軸相機 (range-finder camera), 取其侵略性較低、操作聲音輕、機身相對較細小卻能準確對焦等好處。
相機是攝影媒介的工具。所謂斧伐木,刀切菜,使斧殺雞以刀鋸樹是無不可,然而良器當其所用,方得善善其事,事半功倍。從前筆者在處理街頭攝影題材的摸索途中,亦難免遇過選擇工具的問題 ---- 身上帶著的照相機處理不了某些相應的場景。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走過街邊的水果檔想拍下街坊購物的窩心日常場面,身上帶著的卻是偌大一台單鏡反光機,拍攝時還不免發出老大的卡察聲。光想起這樣拍攝或會影響別人的心情,就足教人立時放下念頭了。
用過旁軸,用過 auto compact,也用過最輕便的單鏡反光機;最後筆者最喜愛的街拍隨身相機(之一)的卻是沒有旁軸也沒有自動對焦、甚至沒有自動曝光的 Rollei 35,今期就來稍稍分享一下。
已跟隨筆者多年的 Rollei 35
Rollei 35 投產至今已超過四十年,其設計本以高級輕便民用相機為藍本,不同規格的版本如35S/ 35B/ 35TE/ 35 LED 等等亦不勝數。事實上 Rollei 35 靠著其天才般的設計,於照相機發展史內確佔上了一個席位。即便到了今天,Rollei 35 精密可靠的機械,極輕巧細小的機身和寧靜的快門及過片加上優質光學,讓這台照相機仍然勝過好多 mechanical/ auto compact。Rollei 35 這台機粉絲不少,歷史和功能資料在網上也是為數極多,筆者這兒就不再多說,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 google 一下。
有人會認為於觀景器內以 LED 顯示測光結果的 35 TE/SE 型號在使用上會比較方便,然而對於抓拍來說,設於機頂位置的 analogue light meter (coil & Cds operation) 反有絕對優勢。由於Rollei 35 並無旁軸取景 (Rangefinder Focusing) ,設於腰平位置的測光錶反而方便用者於拍攝前在腰平位置一次處理測光、對焦及調較光圈快門。相對低調的操作,加上所有設定均無需於觀景器設置,on finder 的時間可以減至最短;加上 Rollei35 的寧靜快門,讓需要高度低調的街頭攝影獲取最大便利;而Rollei 35的估距對焦,亦縮短了抓拍時需要花在半按自動對焦或是反射性去處理疊影對影的時間。當然Rollei 35 的細小機身,亦是另一個街拍上的絕對優勢。
這些年來,未知是由於數碼攝影的新鮮感已過還是怎的,好多人都在擁有數碼相機之餘開始想接觸菲林相機。給想踏入中古菲林相機的朋友分享一下,中古相機的玩味其中之一,正就在於不同型號的細微設計差別上,所做成在各個攝影領域裡的便利性,所帶來的快感;而這正是今日非專業化/銷售先決的當代工業模式生產的數碼相機所不能給予的。
圖/文:Ron Lau
--------------------------
Ron Lau - 現從事碩果僅存的菲林相機研發工作,希望每天都多看新物事
逢星期二 VAPIN 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