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盡其用,你可以說是一個自古以來都有的概念,但我也能說這是一個當代的行動信仰。
所謂「環保」,不是回收垃圾、種兩棵草就算幹了,或者應該不用「環保」這個過時又易誤導人的詞語,「環保」兩隻字讀出來已覺土氣,而一講「環保」最直接就聯想到垃圾分類、少開冷氣、少用膠袋,這些壟統的指標,彷彿做了就環保了。
「環保」,環境保護,英文Environmentally
friendly,意即跟環境友好。應該先將環境和人的關係打平,「保護」二字本身暗示某一方比較弱勢,而人就是自以為強大,所以理所當然想保護其他事物。如果相信環境和人是平起平坐的,就會了解自然沒有討好人類的責任,蚊蟲會叮你,烈日會曬傷你,開花結果自有時,我們都不必對抗。也許換個方式,學習「尊重自然」,用敬意相對。有朝一日開始與自然共處,很多所謂「環保」的行為都變成基本,無需說起這兩個字,一直實踐是了。
「環保」好應叫作「善用資源」,浪費是由資源分佈不均而造成,貧富懸殊如是。好好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減低成為垃圾的機會,分類回收不是最好的選擇,只是補救方法。假設有一個膠樽在手,在它去回收箱之前能有另一段生命,或者被重用多遍,比直接丟進箱中更好,當然最好的方法是乾脆不買膠樽用品啦。重點不在絕對,減少使用已經很好。
又或應該統稱以上行為為「物盡其用」。每丟一件垃圾,就幻想到堆填區已經快要飽和,而垃圾本身體積又佔用地方,又難於分解,世上只會愈來愈多垃圾,埋藏在人們以為眼不見為淨的腳下。將軍澳不合人住就是一個報應,垃圾多是因為丟棄不需負責任,而實況是愈富有的人丟棄的愈多。
「善用資源」「物盡其用」,跟環境友好,是現在最應該做的事。
說起「物盡其用」這四字詞,就不得不提宋冬,他令我以後都用普通話來念這四個字,wu jin qi yong。「物盡其用」是北京藝術家宋冬的母親趙湘源常說的格言,也是他們兩母子共同合作的大型裝置。
「2002年丈夫突然去世,令她精神崩潰。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她把一生以來收藏的雜物翻出來,布滿了家居的每一個角落。兒子宋冬於是與她合作,整理了數以萬計的物件,成為了《物盡其用》。」- 信報〈宋冬:時間的感動〉
記得宋冬說過,一張白紙,寫完一面再寫另一面,兩面都寫滿了,就用來刷桌子,然後刷門窗刷地板,刷污了刷破了就用來點火,燒盡了,便把灰燼撒入泥土,歸零。能以這樣的信條來生活的人,該是謙和而且心思細密。
宋冬又常說,生活是他的主業,業餘才做藝術。
文:Sum Wing Man (現自由身,專注學習生存與生活、善用資源,練習用最少的錢而活得好;閒時打雜工維生。)
圖:來自網絡
逄星期六於VAPIN發佈
逄星期六於VAPIN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