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有關啟德校園事件,張景威的文章情理兼備,可謂至今爭取保留啟德校園的最佳最全面的文宣。僅簡略指出文中爭取保留啓德校園之理據:
- 有關租金,浸會大學作為公營大學本應辦學的土地就不應以市價計算
- 新落成的大樓不論空間的質量和面積都不足
- 視藝院作為活化古蹟之成功案例,並獲得國際性肯定
前言(2)
因不捨之意見表達甚多,而未見抗爭策略之討論,本文將集中關注策略藍圖;事件尚在開始階段,策略大綱僅以有限資料估計,想來必有漏洞,祈用作拋磚引玉。
若閣下真心希望保留啟德校園,請作好準備並保持抗爭心態,筆者不會滿足於即使理據上勝過對手也得無奈接受搬遷現實,雖敗猶榮的唏噓結果。
策略大綱詳見下文,多多指教。
策略大綱
目標:爭取以現有租金續租用啟德校園
先將事件持份者簡單分作三方:
(1) 浸會校方
(2) 學生--包括現就讀AVA學生及舊生
(3) 政府--已知有產業署,教資會
(1) 浸會校方
(2) 學生--包括現就讀AVA學生及舊生
(3) 政府--已知有產業署,教資會
潛在持份者:
(1) 浸會大學全體學生
(2) 文化界人士
(3) AVA教師
(2) 文化界人士
(3) AVA教師
先將持分者簡單分做敵我,有必要強調此敵我歸類僅從本事件上之取態上作分析,而非主觀情感上的,情況正如棋盤遊戲上之敵我。望有關人士讀到切勿誤會。
事件源頭為政府加租迫遷,故歸類為敵;浸會校方暫時未能歸類,因校方稱曾爭取保留不果,唯當中詳情未明,對事件態度亦未明 (得到消息為似乎已接受搬遷,不打算繼續爭取)。
因浸會校方取態影響將來行動,故首要任務為跟校方對話,然後以對話結果將校方定性。
- - -
校方對話將設於四月十三日,即復活節假後。
以浸會校方管理之前科 (見宿位分配事件,及較近期之民調醜聞),以及安排視藝學院逐步搬回九龍塘之行徑看來,歸類為敵之成數甚高,但在完全確定之前萬不能表示不信任態度,而必須暫時認同校方對話為真咨詢。
若浸會校方能歸類為我方,將是較佳選擇,至少將代表有正式途徑跟政府相關部門談判,故筆者建議,於對話中爭取校方跟學生為同一陣線。
浸大校方必須表態:(1)認同從教學角度保留啓德校園為合理要求;(2)以行動爭取以現有租金續租;(3)交待先前失敗之理由。
如否,則可將校方定性為不支持保留啓德校園一方。
(有關談判,筆者不擔心我們理據不足,故只再提一點,就是注意時間,因談判最常用作拖延策略以做成既定事實,必須計劃好時間表,時間一過而未有成果,可作談判破裂論,則抗爭大可進行到底。)
- - -
若浸大校方定性為敵方,則能夠跟政府部門對話成數甚低,因為政府部門只會承認校方為官方代表。
有關正常談判,餘下的只有找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霍震霆?!),成數如何,待證,可肯定的是,時間相當不夠。
談判不成,便要抗爭。抗爭運動大可針對校方及政府。
- - -
若浸大校方跟政府部門定性為敵方,則我方不論人數上議題上皆顯薄弱,有必要擴大我方持份者,上文提及潛在持份者的概念正為此而設。
筆者建議議題設定上為對校方長年以來管理不善之不滿,以今次事件為切入點,將抗爭行動升格至全校性規模,如此浸會大學全體學生將可計入我方持份者之列。
對外(政府),假設談判未能得到效果,則要打媒體戰。不論行動,文字宣傳也要提供足夠資訊予記者,議題設定要定得較有市場價值(如政府出貴租迫遷打壓,活化古蹟項目處理不公等),我方代表也要有一套論述以備記者隨時提問。
抗爭方式留給讀者們思考,筆者建議可參考各類爭取保留古蹟之抗爭,只想指出,若能於小型行動動員四五十人,大型行動動員二三百人,己算是相當可觀的數字(要癱瘓交通也大概是這數字)。
- - -
因確實要應付如此繁重工作,有必要成立關注組織作統籌,成員應包括現就讀AVA學生及舊生,也應考慮關係密切之傳理系代表及學生會,其他學系可先保持溝通,可派代表出席會議,以備一旦抗爭升格至全校性規模。
- - -
上文可算是現階段之局勢分析,筆者將密切留意事態發展再作更新,總的來說,我方強項為理據及民意,弱項為權力和時間。針對弱項,權力方面必須主動以民意爭取話語權 (若爭取不到便需要抗爭),時間方面要好好計劃談判 / 抗爭時間表,計劃好各階段應做的事。
而最不利的一點,若校方及政府保持拒絕跟我方接觸,即使我方做得如何漂亮,理據如何充足,也是徒然。此所以筆者對於能否成功保留啓德校園不表樂觀。
- - -
Anyway, " 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 "
共勉之。
文:cheng ka wah
* 本文僅代表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