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四考遇嘉華,一齊吹水看早場《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隨後繼續談天說地,電影、足球史、藝術史等等,實在獲益良多。接著在一片有關藝術校園討論後,我們也開展了一次小歷險。說是歷險,對於我來說一點也沒有誇張。
由幾年前每次由家乘車回校都會見到它,由最初時看到它只由圍板圍起的平地開始,已經留意它那創新的logo ; 到後來一路看到它逐步建成,心情興奮,高興它在啓發創意媒體學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的同學之餘,路過的傻小子也可以發一發夢,這才是夢想之中的藝術學院吧?!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在大樓的獻辭中說道 “由世界著名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CMC)落成後,城大從此躋身於校園建築發人靈感的國際知名學府之林。中心大樓體現的渴求創意之情,與城大矢志推動卓越研究和優秀專業教育的熱忱,一脈相承。” 的確這是一座相當前衛而且難得的建築物,特別是以香港建築重視實用的高標準之下,CMC 的確不及方正無柱,彷如工業倉庫式的建築實用,但在室內空間上的變化,建築外形上的心思上看,無疑是本港現存極少數的特式現代建築。以藝術學院的建築設計相比,個人認為亦只有香港演藝學院(APA)能作比對。(當年獲得本地建築師協會獎項)。對於學院招牌「創意」二字可說做到形神俱備,為平凡的土地添上耀眼的地標。走進CMC,有如走進一所博物館,或者有一點嚴肅,但絕對是眼前一亮。沿中庭樓梯,經過變化不一的樓層,雖然無機會走入班房,但都可以感受到具有特式的室內空間。貫穿整個建築的樓梯旁邊都會有一個大概二百尺的開放空間,設有枱椅供同學透過窗戶面向東九龍全景溫習功課或採排劇本。雖然大樓已設有展覽場及很多大大少少的劇場和放映室,但個人認為最吸引人的還是它相當具可塑性的公共空間,不論進行表演,拍攝以及藝術展覽都相當理想。
由幾年前每次由家乘車回校都會見到它,由最初時看到它只由圍板圍起的平地開始,已經留意它那創新的logo ; 到後來一路看到它逐步建成,心情興奮,高興它在啓發創意媒體學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的同學之餘,路過的傻小子也可以發一發夢,這才是夢想之中的藝術學院吧?!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在大樓的獻辭中說道 “由世界著名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CMC)落成後,城大從此躋身於校園建築發人靈感的國際知名學府之林。中心大樓體現的渴求創意之情,與城大矢志推動卓越研究和優秀專業教育的熱忱,一脈相承。” 的確這是一座相當前衛而且難得的建築物,特別是以香港建築重視實用的高標準之下,CMC 的確不及方正無柱,彷如工業倉庫式的建築實用,但在室內空間上的變化,建築外形上的心思上看,無疑是本港現存極少數的特式現代建築。以藝術學院的建築設計相比,個人認為亦只有香港演藝學院(APA)能作比對。(當年獲得本地建築師協會獎項)。對於學院招牌「創意」二字可說做到形神俱備,為平凡的土地添上耀眼的地標。走進CMC,有如走進一所博物館,或者有一點嚴肅,但絕對是眼前一亮。沿中庭樓梯,經過變化不一的樓層,雖然無機會走入班房,但都可以感受到具有特式的室內空間。貫穿整個建築的樓梯旁邊都會有一個大概二百尺的開放空間,設有枱椅供同學透過窗戶面向東九龍全景溫習功課或採排劇本。雖然大樓已設有展覽場及很多大大少少的劇場和放映室,但個人認為最吸引人的還是它相當具可塑性的公共空間,不論進行表演,拍攝以及藝術展覽都相當理想。
CMC Logo, 當年的是黑白的而且線條比較簡單,更好看可惜已找不到了 |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大樓網頁
http://cmc.scm.cityu.edu.hk/tc/schooltour/index.html
http://cmc.scm.cityu.edu.hk/tc/schooltour/index.html
(有機會可以參加school tour)
建築師 Daniel Libeskind 網頁
http://daniel-libeskind.com/projects/run-run-shaw-creative-media-centre/images
http://daniel-libeskind.com/projects/run-run-shaw-creative-media-centre/images
在對藝術學院建築的興趣由此萌生,因此上網搜尋具有特色的藝術學院。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新大樓 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新大樓 |
古建築(建於1897年) |
特別設計的"Driven void of light" |
設計考慮室內採立不同的自然光而切割空間感 |
設計上的難度在於承接1897年興建,具有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色彩的古建築。
在新大樓設計上,建築考慮使用大量高透明的物料建造大樓,重視內外互維影響的功能,和鄰近的古建築作新舊對比,以及特顯和社區、城市的關係。高透明的大樓特有設計“Driven voids of light”,由大樓頂引進自然光線,透過獨特設計令光線沿中庭折射到各樓層。古建築與新大樓的組合並不一定格格不入,也有它可愛之處。而學院對建築的重視亦在學生的成就中反映,如該校畢業生近年都成為國際重要年輕藝術家獎Turner Prize 的常客,如Richard Wright, 2009及Simon Starling, 2005等。
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學生在校園內野餐 |
位於新加坡的藝術學院,建築相當具有特色。多角形切割式的玻璃外牆,面向中庭廣大、連接入口的人工草坪,為學生提供討論閒聊理想場地。另外校園內亦有數個大大少少不同而且對外開放的展覽廳,當中包括當時全新加坡最大的國際級展場及劇場,致力為學生提供國際藝術互動平台、與業界藝術家、設計師及表現藝術家接觸,令學生的專業水準提升、促進學生以至當地藝術發展。由建築設備和對外開放的決心上看到拉薩爾藝術學院的成熟和對學生學習上的支持,難怪它以私立大學的身份得到新加坡政府的支持,並為該地學生提供全面的學費支助。
馬里蘭藝術學院 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
宿舍大堂不是入閘機,而是畫廊 |
宿舍內的黑盒劇場_這是宿舍有K房已經高興不已的宿生所不能理解的 |
傳統國際知名藝術學院,知名藝術家Jeff Koons 的母校。
除傳統的紅磚校園、廣闊草坪外,特別介紹是該校獲得美國建築大獎的藝術學生宿舍- “Gateway”。但如期說它是宿舍,不如說是一個學習藝術生活的地方。在校園大門位置的Gateway,鄰近Station North(新興藝術、設計、消閒區),同時大樓內包含了宿舍(設計時以考慮同時是學生的工作室),大大少少的展覽場,黑盒劇場、咖啡室及餐廳,及為學生和畢業生而設的就業中心,全面照顧不停流動的藝術就業市場。由馬里蘭藝術學院的例子看到藝術學習與傳統的課堂教育有明顯分別,學習亦不只於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從朋輩和社區之間的關係中學習。而校園設計正好為這些重要的學習成份提供能源。
藝術學生們,羡慕吧 ?!
只有班房、走廊、禮堂的建築概念,恐怕只適合中學使用;收藏於大廈某層的藝術學院更加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千奇百趣。以大學的標準之中,又以藝術學院對空間的要求特別嚴格。它好比理學院的先進器材,能有助提升學術上的成績,絕對不是買豪宅般要大要向海要多會所的低級要求。
作為一個對學術、對理想、對創作有承擔的藝術學生,你們絕對有理由要求更多 !
Reds Cheung: 獨立視覺藝術工作者,希望在滴淚的生活中,還懂得批判,懂得浪漫。
逢星期四於 vapin 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