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1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暫時只看過上集,也獨立成篇,這篇未算嚴謹的散記就寫於觀看下集之前。

(1)
幸好有阿凡達在前,大大減少此片的另類形象,什至是增加了商業元素,要知道陌生題材常令觀眾卻步。

(2)
說我偏見也好,一向很怕台灣片的文藝腔,常把少少體會放得很大很有感受,特別是此片有自然環境的讚嘆,民族大義的熱血,都是發揮的好題材,令人意外的是極少文藝腔,最感性的對白來自詩篇文體的民歌,連那種拍攝自然環境的情懷也沒過份賣弄。

片中最引人的不在感性而在靈性,原居民世代生存於該山林之中,發展出一套哲學,是關於生存也有關宗教,起義不單為對土地感情,保衞家園,更不算官逼民反,最大原因是信念。


(3)殖民
未知是否篇幅所限,還是預期觀眾本身對事件有認識,沒太深入解釋日治如何迫令作反,不過以港人曾受英國殖民的經驗也不難自行想像去補白。英國管治香港尚且有六七暴動,何況是日本的殖民地。

(也可以現在中共治下的情況去解讀,當然不同情況了)


(4)有關動作
對武術研究不深,只能說打鬥不單為打敗對方,而是要奪命,沒槍,就實牙實齒殺每一個人。


(5)敗中求勝
若要比較阿凡達跟本片的最大分別,不在於3不3D,而在於一個戰勝,一個戰敗,阿凡達戰勝還不特止,死過還可翻生,是意料之內的奇蹟。

影片上半集以原居民偷襲勝利作結,表達敗中求勝的用意明顯不過。
 
 
 
 
文:cheng kaw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