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2

細說《EVA福音戰士》

新劇場版Q
「希望無論何時都殘留着」
要以數千字把福音戰士說得圓滿,恐怕力有不及。然而,此作品原來已陪伴筆者達十多年,自2007年起官方為她翻拍新劇場版後,劇場版新作也將在年末上畫,也喚起了當年這齣怪作對自己的影響,想為她寫點什麼。

EVA以70,80年代「怪獸侵略,機械人抵抗」的典型機械人卡通背景作基本脈絡,就是以兩派人因信念有異而引起衝突,充其量可以視為男主角經歷一連串事件後的成長日記。主角性格又會視乎作品的深入程度而立體與否,從而增加魅力。加上又附有大炮、戰船、機械人與那些男男友情、男女愛情的描寫,已足夠吸引少男少女的眼球。可是機械人動畫的靈光會愈着觀者年齡的增長而無光,成人簡單的一句:「挑,咁辛苦賣命,為咩呀?」〈即作戰理由的成熟與動機說服力〉已大致可以把機械人卡通的男角問到雙頰通紅,也因此所謂的時代主題,諸如保護地球,如斯昔日的大敘事Big Narrative已隨時代的不同而慢慢凋零。反之,故事隨着後現代社會來臨,戲謔舊時代的機械人動畫片種,EVA放在當時90年代來看,就是此一類的作品。

EVA以大量後現代式分裂、拼貼作為設定,如沒有交代敵人的來龍去脈、作品前後氣氛不協調、大量運用古典配樂、意識流的人物對話、宗教符號等等的設定,令作品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蒙上了神秘感。當時知名日劇《跳躍大搜查線》或港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都運用了福音戰士的字體融合畫面的表現手法。

22集《至少,像個人類》

16集《致死的疾病,然後》
 -----------------------------------------------------------------------------------------------
EVA中,機械人打鬥並非故事的核心,當然你可以選擇樂在其中,這就是觀眾能把作品分解,而得到自己所喜歡的部份。或對劇中的眾多女角產生好感,或對男角進行男男愛的聯想,或視作品為一部存在主義或心理學的研究,或執着於劇中的神秘學解構等等,交予觀眾解釋多於官方公布,無異是新世代的特點,此舉也廣闊了福音戰士的文本,令作品升溫,從而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擁護與研究。

而筆者最感興趣,是故事中剖析人的那個部份。



劇中心靈牆壁的描寫以雨傘出售,十分搞鬼
作品有趣的地方是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恐懼、懷疑及不安,透過劇中機械人與敵人互相保護的能力而具象化,這種能力名為絕對領域或心靈牆壁。心靈牆壁強勁的人,愈會封閉自己免受傷害,反之他們的戰鬥力則愈高。男主角正是一位封閉自己,害怕與他人接觸的自閉男孩,一方面怯於表達自己,但又因為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而確立自己的存在。面對如斯窘局,唯一感到有價值的就是駕駛機械人,希望此舉能得到冷漠父親的讚許。但本身戰鬥能力的高超,卻傷害了身邊的朋友,由此又令自己懷疑駕駛機械人的意義,生存目的也就受到根本質疑。

因此,男主角經常在嚎叫、慘叫、絕叫。他心境愈是複雜,愈是封閉自己,機械人的戰鬥力更是趨向瘋狂。如此自虐的設定令主角陷入死胡同,全劇的主旨即圍繞及解決「我有什麼價值」「我為什麼在這裡」如此沉重的哲學命題。
男主角叫得要生要死的畫面,令人十分深刻
這一項的設定,其實源於榮格心理學的箭豬理論。與他人太接近會刺傷他人,反之因為有刺,令自己與他人有所隔膜而令自己弧立。箭豬的刺成為了心靈牆壁的演繹,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層隔膜。然而,由於人與人之間需要建立關係才可生存下去,由此在相處當中就需忍受必要的傷害,要不就需抵受個人心靈的孤獨與寂寞。誠如男主角真嗣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切,女主角明日香希望得到他人認同,另一位女主角綾波麗更不知道何謂愛與存在的價值,三者不同的性格相撞下,為了謀求自己的生存方針,而各自展開了自己的故事。可惜隨故事發展,每人的生存方針即呈來崩潰,真嗣駕駛曾經為他帶來自豪的機械人,因殺死了好朋友而厭世;明白香喪失了駕駛資格而自殘;綾波麗學懂了一點人情,卻是一位沒有靈魂的複制人,對她來說生與死都沒有不同。沒有半點光輝喜悅的情節發展,與故事前段頗明亮的描寫大相逕庭,作品中後段的灰暗無光,被觀眾批評作品十分怪異。

作品背景於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奧姆真理教事件、神戶大地震等情況下誕生,社會人關係冷漠、社會不安、不明宗教冒起,加上千禧年的臨近、社會方向未明而流露出末世情懷與虛無感。感覺有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中描寫97前夕,那種逼近臨界點,進退無路的沉重與人心不安到呼叫無門、充滿抓狂與張力的壓迫。而劇中對這種虛無感的解決辦法,就是實行牽引故事發展的「人類補完計劃」,計劃嘗試把人與人之間的不安、焦慮及隔膜打破,沒有了肉體的限制,各人化作了類似羊水的液體,重新回歸母體的安逸;各人又不分你我,心靈便能得到合一,有了這種親密,自然能得到幸福。這無異是自古以來人類對幸福的思考與追尋。這更是EVA電影版的一個結局。


「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對之無法完全理解,因此我們必須藉一連串的抉擇來塑造自己,
因此存在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齊克果的「抉擇」觀點成了EVA第26集的結局
劇中男女角經常纏繞着我為什麼要戰鬥的想法,引申至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心靈描寫把EVA推向了經典。TV版的結局中,眾人嘗試把男主角真嗣的世界觀開闊,以對話形式進行心理治療,道出人類能夠從選擇中塑造自己的前路,左右自己的只是自己的心靈。而且真實並非客觀存在,下雨並不一定代表憂鬱,畢竟雨天也能擁有快樂的事,因此我們的存在根本不用以他人的觀點而受限,我可以選擇討厭自己或喜歡自己,都是這個獨一無二的「我」的選擇。
真嗣的世界隨即在一片歡喜中得到身邊人的祝福,由此結束了對存在產生焦慮的男孩的故事。

當然這也是補完計劃「可能性」的其中之一,也可以是結局的其中一個。如果套用TV版結局的邏輯,自07年起新劇場版的再推出,無異可以以EVA的平行世界故事去閱讀及理解,男主角在選擇中,開創另一個故事及結識新人物,由此,EVA的神話又再次得到延伸,文本又更趨厚重多元。畢竟EVA為人追捧的地方,就是觀眾可以在諸多文本中,從自己所喜歡的部份中加以闡釋,從而對EVA提出自己的見解。故事可以是一場解迷消遣、可以是一堂社會學研究、可以是一齣機械人對打的卡通等等,故事所能盛載之多、切入點之廣,著實令人感到EVA的不可思議。


伸延閱讀:
《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 評論家 東 浩紀著


Text:Jos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