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9

說真的,紐約有點令我不開心。

我旅行並不多,但每一次去到一個新地方都對自己作出一些考思。今天剛剛從紐約到了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到了這裡在附近逛一逛之後便坐下來總結一下上一星期發生了之後的感受。我的確是一個細膽的人,更是一個不夠內涵的人。
旅行應該是放輕鬆的,我有,但只是所想像的跟實際的有出入,而是比預計到的出入更甚。我沒有認識到新朋友,只是見了舊朋友。之前都提過紐約的cliché,我於上星期約了之前新加坡認識加拿大籍但工作於紐約的藝術家出來見見面聊聊天,他亦是個很出名的藝術家的助手。他在紐約生活了五年,他打算離開。他說不太喜歡紐約,他於這裡沒有太多藝術家朋友,大多都是設計方面的朋友,而機會亦小得可憐。他帶我去了Chelsea𥚃一大堆的畫廊,很多很多,都令我失望的。他很著重marketing, 他懂得包裝及表達自己,他亦對我說要做自己想做更夠了,不必要達到甚麼甚麼。我很覺得他不自覺地自我矛盾了。
我在紐約的其中幾晚是寄居於朋友家中。她們是美國人,剛同居了一年,那是一個很美麗的地庫,室內很骨子,有個燒炭的火爐,柔和的黃燈,鋪了羊毛的沙發,一櫃子的香料,十分齊全的廚具,還有一隻幫朋友借養的貓。完全係美好生活的憧憬。她們都是藝術家,而她亦叫我要做想做的事,的確,她說出時很有力(亦在作品中看得到)。那不是因為我以上指出的憧憬,而是她的眼神是絕對堅定,她堅持她想做的事到三十歲尾。 
其實紐約只是我不開心的一個起源,作為一有意想成為藝術家的人,淨係得個意真係可以去死。正等如你好易識煮餸,但煮得好就唔易。做自己想做的事,後面一定有一句隱藏句。
我很開心能再見她們。
而另外有一件事令我更不開心,內容不方便於這𥚃探討。

題外話,特別一提節奏問題。我去了一個藝術空間叫artist space, 有一個很大的展覽空間,大概有一個籃球場面積。他們一年只做四個展覽,有質素的。我花了很久的時間看,它們只有兩組的作品。我認為藝術空間的客路可以好窄,著重的不只是展覽(策展,作品,講座硏討會),而是空間的本質定位,不論是資料搜集和整理,分析,或是行政。其實全部都要時間,輪姦式的做展覽的確會很精彩,但我想要多些時間去消化,我不介意重複去看一些好的展覽。


TY:剛剛畢業一年多,正在努力學習做人。
逢星期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