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得悉一本名為Nike Chronicle的產品雜誌,相信迎合了不少鞋迷的口味。書中主要介紹了70年代至80年代的運動鞋,圖文並茂,幅幅陳年佳釀,閱畢後不禁想,難怪不太做運動的現代人,家中總會有幾對sneaker,白色那對是老婆,綠色的則是二奶,二奶背後原來仍有第三者橙色作三奶。如是者,一年換一對,選鞋有如選情人,揀鞋揀得心花怒放飄飄然,以彌補生活中眾多“唯一”的遺憾,說中了資本家的伏就太不浪漫了,畢竟I shop therefore I am,否則早幾天有美國人為了買Jordan鞋竟可以與人大打出手,更一下子登上了YAHOO新聞頭條,這下你才驚覺Sneaker的魅力原本可以把人瞬間還原至盤古時的猩猩Level,不講理性,只講擁有,總之就是依照猩猩要吃香蕉的本能邏輯,沒有什麼深層解釋,唯獨是慾望的驅使衝動。
其實細心再看每對運動鞋的設計,基本上一對Sneaker的設計就如一枝鉛筆同樣,形式早已定了形,已不需及無必要作什麼改良,頂多學中華牌加舊擦爛紙的橡皮擦作點綴,以圖蒙騙世人祖國貼心的一面。只是嘗試把一對Sneaker分解,包裹保護雙腳的概念當然是必然,期次當然是顏色的選擇,老中青三代的顏色都出齊,不愁沒有心儀的顏色,出街著底衫不打緊,Sneaker的貼心程度可以發展至螢光色(黃綠橙皆可選擇),令買物人心中著實鑽不出半句怨言。
再說其實筆者只要把上文的Sneaker與運動鞋換上其他商品名字,都可以對號入座,
填充的選擇可以是相機或手袋等等,但唯有老婆不可以,這多少令人遺憾,難怪現代人走進購買旋渦中各取心靈上缺乏的某個部份,繼續每天生存著。
Text :Joseph
逢星期二於Vapin 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