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3

閒話家常 – 有關聆聽



香港是一個很吵的地方。還記得從前跟推廣聲音藝術的朋友談天,她說:香港太吵,吵得連聆聽的機會也沒有。的確,自從火車巴士都被廣告入侵後,香港的公共空間再沒有一絲安寧。為了抵抗,人們載上大大的耳筒,開大音樂,好叫消費的聲音走開。然而,我們多久沒聽過聽過火車的隆隆聲?還有引擎的聲音、車輪和地下摩擦的聲音?當大家上網下載免費音樂,把檔案拼命壓縮以求ipod可放更多歌,曲曲的細節消去了,並在車箱內混和其他聲音而失去本貌。回到家中,細細的單位之中自然也充滿了雜聲,還有樓上樓下的聲音、汽車聲,基本上沒刻安寧。的確,香港不是一個”listen-friendly”的地方。壓迫的生活環境除了殺死空間感,也殺死聆聽。

理講上,人不會停止「聽」,因為聽覺是被動的,不能主動關閉的。然而「聆聽」是另一回事。「聆聽」應該是一個有意識、可訓練的行為。我不是指聽聽哪個歌手有沒有走音,又或者今年xx巨星聲底厚唔厚。我所指的,是以一個專注的心態,去關顧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聲音。關於香港人的聆聽習慣,根據個人觀察,有兩個特點:
第一:其實沒有聆聽。例如開大音樂但沒有真心聽,只是開來有點聲音。至於音樂的內容是什麼,其實不關心,也不在意。一個電子音樂檔案聲音又乾又啞,沒關係,反正聽聽就好。
第二:認為某些東西不用聆聽。例如交通工具上我們開大音樂要躲開行走的聲音,但從沒想過要聆聽這些所謂的「雜音」。日常生活的各種聲音只不過是訊號的一種,而聲音本身只是傳播訊過程中的廢物。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浪費身體機能的行為。耳朵能做的很多,能通過聲音接受的也很多。在這個以視覺建立起來的城市,我們眼睛發達,但又聾又沒感覺。吃的東西都是出自同一個工場的味道、聞來聞去都是人工的香氣或污濁的空氣,若連聆聽的能力也甘於自廢武功,便浪費了上天賜予的身體。要喚醒自己的耳朵,最簡單的方法,是帶著你的隨身音樂播放器,到音響店試耳筒。不時有朋友買了新耳筒,都會說「嘩首歌同以前完全唔同」云云。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證明通過工具的幫助,我們可以找到更好的聲音。但更進一步者,應學習「聽」身邊所有的聲音:物件的、巴士的、鍵盤的、衣服的、咀嚼時發出的、摩擦的、水滴的、風吹過的這麼多聲音,有所謂的「好」與「不好」,但至少我們應該用心記著這些聲音的「形態」。

或問:這樣拚命地「聽」,你是否想轉做sound artist
Oh well,不做是什麼也要做藝術的。我只是想把「人」這個形態好好的發揮出來,探索自己的身體可以做到什麼、可以如何完善。科幻電影中,未來人都是頭大身細的;然而我相信,「眼大身細」才是最終結果。我們的城市建於視覺之上,也由視覺主導,事物變得很表面。也許,發挖身體其他感觀的能力就是擺脫表面,回歸本身的第一步。合上眼、放空意識,認知世界還有很多方法。


文: JoeGo Chan

JoeGo Chan: 學萬樣事情,通萬樣道理,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逢星期一於Vapin 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