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你叫我最快樂你也叫我最心痛﹣中環


在文化人心目中的中環價值大底指香港人那種經濟重於一切的價值觀。
以皇后天星事件為例,阻礙基建“發展”的便是“阻住地球轉”的跘腳石。
文化、歴史等價值只是等閒,像是為了形象而創作的主題,又或是隨著金錢而來的一種附加價值。有錢,文化便可以買回來。那種直接量化的取向,使文化,歷史都被視為文娛康樂,或旅遊業的本錢。在發展的討論之下,它們都是可以「輸掉」的。近日中環街市活化計劃,也以“綠洲”為名。嘿,那不是很幽默嗎?

小時候讀書時媽媽常罵,「你唔讀書呢,將來就無文化。」但媽媽所指的文化,
和中環價值所指的文化到底指向那兒?那種依賴讀書而來的文化觀,又是從那兒
開始的呢?反問媽媽,你是否要說,「不讀書,賺不了錢,便買不到文化?」

香港的海風並不清爽。沿海而立,大多給我一種無形的壓迫感。跟翻湧波浪起伏節湊相和的急步,一點也不吸引。迎著海風吹起的高樓,冷冰冰的,光禿禿的,比坐頂樓上班的那位還要禿。

中環向海的一面是保守專業的典型,同時是香港奇觀社會的icon. 「居高臨下,我舒適,我看海,你走開」的一種價值,在中環的高樓之中發揮得淋灕盡至。幸得要找尋相反的價值觀,不需要跑到馬頭圍劏房,也不用走到花園街火災現場。在高樓背後的一帶,便是一個反照著中環價值的生態,在那兒,反而沒有太多中環價值。

中環的可愛之處正正在於她那矛盾。街道之間,可以看到漸變的人文色彩。在那冷峻的高樓背後,不見得一片死寂。在她刻版的臉背後,還是情緒錯落覆雜,情感豐富;成熟,但可愛。有如電影《得閒炒飯》中,穿著花裙的周慧敏,飄逸地住返登山電梯,找尋自已的情節。

雖說中環一帶都以中產消費為主,但也不等於把本土色彩都給掩去。我們依然可以找到斜路糖水,茄牛通;貼滿譚校長金曲唱片封套的蘭芳園,九記牛腩,老酒家蓮香樓等,也有嘉咸街街市;聚集新興潮流小店九如坊;早己成名的石板街;又或者很多舊色印刷店;去年保育成功的永利街、域多利監獄等都能在中環價值下的中環生存。有時候我會讚嘆為何中環有如此的文化韌性,又為何不用活化也可有規律的「活」起來。這證明這一區和其他地區相差的不是一隻名為中環價值的洪水猛獸,也並非單純地因為這區的居民比較富裕。在這區,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比較清��的城市脈絡,由孫中山,魯迅等人開始到現在的,存在便己是一種價值,跟中環價值所指的並不相同吧。

問題只是我們可否具有中環的韌性,對文化的專重。

文: Reds Cheung

Reds Cheung: 獨立視覺藝術工作者,希望在滴淚的生活中,還懂得批判,懂得浪漫。
逢星期四於 vapin 刊登